上海的东部在哪里?
上海“黄浦、静安、长宁”是近代的划分,其实古往今来,“黄浦川”和“苏州河”都是指今北横泾以南、黄浦江以东、南苏州路以北的地区(原北郊区),而“长宁”则是指今长宁区的全部范围。 所以从地理学意义说,上海本部的确只有“徐汇”“杨浦”两个区,而其他6个市区都可算作近郊。至于嘉定、青浦等远郊区则更谈不上什么“上海的历史和文化”了。 “苏河两岸”在明清时期已经相当繁华,这里聚集了大批手工业者(比如布业、纱业、面业等等)和金融从业者,所以又被称为“小南京”。
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国人和有钱人的新式住宅区大多建在这里——也就是今天的淮海中路一带。因此这一带保留了较多的近代建筑,也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了。 而在开埠初期,由于租界的隔离以及黄浦滩土地资源的有限,许多外国人和富绅还是愿意选择住在“旧苏河北岸”,这里的洋房风格也多仿照英国乡村别墅的形式建造。
1905年前后的曹家街(现北京西路)和石门一路(石门二路)附近,曾经集中了许多这样风格的花园洋房。 现在这条街上著名的建筑有静安寺、梅龙镇酒楼、上海戏剧学院等等,而最出名的则是静安公园里的那块巨石——“上海之源”。这石头本名叫“静安区政建设纪念碑”,是为纪念静安区建区二十周年而建的。
这块碑高约20米,重达700吨,由一块整体岩石凿成,上面镌刻着“上海之源”四个大字。因为“上海之源”巨石太有名了,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这后面还有段故事呢…… 原来,这块石头的原址是在北苏州路280号的一幢两层小楼里。这是一幢英式的建筑,主楼里有旋转楼梯,外墙上有精美的浮雕,楼内还有一个很大的舞厅。
这幢小楼是上海地产公司经理朱葆三于1914年至1916年间投资兴建的,当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都在抢运战略物资,上海也出现金属、建材短缺的情况,为此建筑材料必须精打细算。于是朱葆三决定采用“以形补形”的方案:用石材做外墙,但内部不做承重墙,用钢架来做结构;房间内部用木构件分开空间,同时地面和顶棚也采用了木质材料。
这个小楼建成后,因为建筑工艺比较新颖,并且楼内设施比较豪华,一度成为旧沪上颇受欢迎的一个游乐场所。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北苏州路280号被命名为“红卫兵大厦”并一直沿用至今。
2003年,为配合静安寺扩建工程,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这栋建筑连同周围地块一起,全部划归静安寺管辖。后来,为了建好静安公园,政府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来搬迁周边居民,拆除周边房屋。而这栋大楼也因为“位置优越,价值珍贵”而被保留了下来。只是这座“以形补形”的小楼,如今已经失去原本的用途,成了空置的建筑。真是蛮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