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哪个城市?
上海的“上”,不是“往上”的意思,也不是“第一个”的意思(虽然意思也很接近),而是“高亢”、“高昂”之意;海则指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平均海拔高度只有4米左右。这样一座“上”与下,本来毫无关系。但是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淤积,这里的地下水位线已升高了二十多米。 于是才有了今天这座拥有24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
上海建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当时这里还是长江入海口附近的沼泽之地。西汉王朝在今江苏镇江一带驻有兵马,称为“秣陵尉”,负责警戒和捕猎。由于当地水网纵横,“沟渎相通”,所以汉文帝把原来吴国的封地分给刘礼,作为新诸侯王的食邑,并改名为“上”,称为“上侯国”,意为“水上的封地”。
后来东汉迁都许昌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侵扰,曾派兵屯田于下邳。但此时“上”已经属于徐州所辖,因此史书称这些边塞重镇为“上路”或“下路”,以“上”字命名的古城则是今天的常熟。西晋灭吴后在广陵(今扬州)建立扬州府,而“上”地隶属扬州。隋唐时设“润州”(治所在今镇江),“上”隶属于润州。
公元16世纪初,江南地区出现了一股建城热潮。一方面是因为人口急剧增长,耕地资源紧张;另一方面是为了抵御倭寇入侵。于是很多地名中带“上”字的城堡纷纷出现,如嘉定县东面的练塘上、青浦县的朱家角上、松江县的泗泾上等等。到了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今天的苏州河畔筑起了城墙,建起了新城,取名为“上海县”,意为“滨江的鱼米之乡”。
注 本文为简介作者《上海话里那些有意思的事儿》中第一章“上海非上海”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