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苏堤在哪?
苏堤是北宋诗人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用挖出来的泥土堆起来的堤岸。 苏堤的起点在今天的断桥残雪附近,经过锦带桥、长明桥(原名永明桥)、赤山埠,终于平湖秋月。这条堤岸,南接白堤,北连里湖与外湖,将西湖一分为二,形成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等著名景观。
苏堤的修建并非偶然。北宋时,西湖淤泥堆积,湖水渐渐上涨,影响了周边百姓的水利和耕种。从北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起,先后有王元泽、王涣之、高士谈等人主持疏浚西湖工作,但成效都不明显。到了南宋孝宗时,又出现了“葑草失水”“湖水涸干”的现象;到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由于“葑草生淹”,以至于杨万里都发出了“谁种葑田五百顷,年年弃掷千金钱”的感慨! 此时距离苏堤修建还有近百年时间,但这已经不是西湖第一次出现“葑草”问题了,也不是第一次有人提出解决之策。早在宋哲宗时,翰林学士曾巩就曾在一篇贺表的短序中提出了一个看似荒唐其实很有道理的见解——在西湖里种水稻!他说,如果让人们在湖里耕耘种植,那么“葑草”自除,一举两得!只可惜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实行。
而苏堤修筑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对“葑草”问题的彻底解决。据记载,苏轼采用的是深掘淤泥,用竹筐集中装入土石填入湖底来筑成堤岸。当然,这样的施工方法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让一些沼泽变成了陆地,但也因此解决了多年难题。 在西湖周围居住过的人大多清楚,西湖本身是个湖泊,但它又并不是纯自然的。说它人工修饰之处多,那是因为历史上历代都有疏浚或围筑成田的做法。
以苏堤为例,其南北两端如今已经与外围连接,成为了一条完整的堤坝。而在宋代时,这一带可是有一串湖渚的,它们分别被命名为了花坞、盐桥、浮萍、绿漪(今曲院风荷)、西马塍等。除了花坞在苏堤建成之后变成了陆地上的一片区域之外,其他几处都还保留着一部分湖水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