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楼城墙在哪上?
钟楼
西安钟楼在东西南北的四条大街的交汇处,也是西安市的地理中心和历代朝廷国家正门(宋朝始,大明门)的东端。明代建成重檐多角的木结构建筑,坐落在方型基座上,面积138.9平方米,总面积为1389.7平方米。楼檐四出,东西南三面临大街,北面临院巷,钟楼上有平台,四角攒顶、覆绿琉璃黄瓦,楼内贴金彩绘,每层四檐向外伸出,由斗拱撑起,形成重檐。楼上原有巨匾四块,悬于四面。楼上覆盖着深青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绘有八种吉祥图案,象征着吉祥和庄严等意思。1996年,在钟楼东北角,修建了一条500多米长的地下大道,将东、南、西、北四条大街连为一体,钟楼地处这一中心的圆弧中心。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公元6世纪时隋唐皇城墙为基础扩展形成明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长度为14公里。西安城墙位于西安老城面积中心,为正方形,南北与东西各长2.4公里。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周长13.7公里。整体以古砖墙环绕,城墙四角各有角楼,城墙中心是拱形门的钟鼓楼。西安城墙以汉代的夯土城墙为基础,整体呈长方形,墙高12米,基底宽18米,宽15米,呈长方形,周长13.7公里。西安城墙在明代是守卫着西安和长安的重镇,为重要军事设施。
、西安鼓楼
西安鼓楼在北院门南端,东傍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比钟楼早建4年,现存的建筑,距今已有625年的历史。建于明代末年。楼下原有巨鼓一面,悬挂铜鼓于楼北檐下。1927年在地震中毁于明火,至今尚无修复。
鼓楼横联各嵌阳文篆体大字“文武盛国”和“声闻于天。”匾上题字为明代陕南巡抚张玺的手迹。
二、西安城墙的修筑历史
早在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征服了内蒙和甘肃后,为了巩固西北边界,于洪武三年(1370)下令在唐代皇城的基础上修建城墙,当时建城工程主要由军队完成,史有“砖头军”之称。到洪武十一年大见成效,城墙基本完成,到十八年全部竣工,共有十二个城门,四座马面(墩台),平均每平方千米长度为2.62米,外城墙周围约18.757千米。
城台宽15米,高12米,顶宽9米,周长13.4千米。墙顶外侧筑有垛口2400个,中间外檐原宽6.6米,后扩为12.4米。外侧用青砖砌筑,内侧用白灰粉刷。顶宽9米,外砌青砖。墙基宽11.6米,厚12米。墙上有马面共250个。马面是墙头上向外伸出的一头,高出城墙,可以四面御敌的地方,也是古代用来作战的地方。各段城墙上各有7个马面,从东到西,每马面间距200米,马面相距60米,共计250个。在墙上修砌的马道高宽约1.2米。马道中间宽4米,两侧砌筑30厘米宽的排水沟。在城外有城河水引渠,引渠上建桥72座,便于城外灌溉农田和交通。
15年后,明惠帝朱允炆统治期间(1399~1402年)对城进行了修复整修,对东南西北四面城楼进行了修复,又新建成四个门洞,即南门(原名安福门)、东北门(原名崇德门)、西门(原名安定门)和北门(原名永宁门),又在城内新修了九座城门楼,城楼内墙边,又修建17个小门,俗称月城,有瓮城门8个。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朱由检)统治期间,为防御李自成攻入关中,对城墙加以加固和维修城墙。清顺治6年(1649年)对城墙进行了大的加固修补,又加固了4个城门,即东南门、东北门、西北门和西南门,修复了4座月城门。
清道光元年(1821年)对城墙进行了加固,修建了16个城门,对每个城门还修建了门楼台42间,门楼,共606间。门楼高9丈,重檐五滴水。并建正门牌楼,外悬有“东长乐门”匾额,内悬有“长安第一胜迹”匾额。门内修筑城门洞门楼,南北两边城墙上建有城楼。门楼共二层,下层为拱门洞形。城门洞门共5个,有东、北、西、南、后4个门洞。东面为单门洞向西开,门前有月城,向东、向南、向北、向西各开有门洞3个、向西开有3个,向东开有3个,共计16个。有拱洞,共11个门,洞,共长2330米,高5米,有高3.8米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