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宽窄巷子什么区?
“宽窄”是指道路宽度,不是巷子的长度…… 这个问题问得真时候,刚好昨天去了趟宽窄巷子,就简单回答下。 “宽窄”是条街,单指街道的宽度;而“巷子”则指由多条道路组成的区域。所以严格来说,“宽窄”不能算作一个“巷子”。 不过呢,这个“宽窄”又是老成都市井生活的地方,人们习惯上会把这条街和附近的地方一起称为“宽窄巷子”。 至于这个地方属于哪个区,这要看历史。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市区共有5个城区(包括后来的崇州市、双流县)、132条街道。其中,原主城区有98条街道。 这5个城区分别是: 第一城区:东起红星路,沿人民北路至万福桥;第二城区:东起红星路,沿人民中路一段至人民南路;第三城区:东沿人民路,经顺城街、中环路到文庙后街;第四城区:西起少城路,南靠新华西路;第五城区:北起大慈寺。 而现在的宽窄巷子所在的区域原本属第三城区,即今的人民中路一段。从地图上看,这一片地方原先只有三条街道(现改称“巷”了),它们与附近的街道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故此把这三条街道单独称为“某某巷子”似乎也说得通。 但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这里开始了大规模扩建,很多街道被拆掉并重建,于是出现了今天这种纵横交错的情况。这样一来,用旧式街道称呼这些新建的道路显然就不合适了。
在《成都市街巷地名志》中,这里的命名规则是这样的:“以‘路’为主的,街名称前冠以方位性词;以‘巷’为主,或兼有‘路’的,街名称前冠以‘新’字。” 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对城市建设的控制是极严格的。虽然后来也有一些“任性”的时候,但至少在1949年至1979年间的名称变化还是能体现官方意志的。 而这种官方意志的体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现在的杜甫草堂博物馆所在地——当年为了修建这座公园,将位于今东风路一带的许多居民住宅都征用了,并将该地区改名为“浣花坪”。 回到正题。根据上述的命名原则,由于宽窄巷子是由四条街道组成,且以“路”为主,故应命名为“xx北路”。但由于这是条老街,保留了一些清代古建的建筑风格,所以为了保持特色,就保留了原来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