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区面积多大?
成都是一个多中心的城市,除了少城和锦官城外,还有武侯祠、青羊宫等,所以有“一座成都府,半部华夏史”的说法 。
从汉代开始,成都就逐渐从邑发展成为了州治所在,而当时的地理环境比现在好多了,岷江和府河(现在的沙河)都是穿流而过,形成了类似今天的二河道(一条是沙河,另一条就是现在的锦江),而且当时的水量要比现在大的多。 到了隋唐时期,因为成都的人口增多,为了供水需要,于是在今天的人民公园所在地修了一座大型的自来水坝,也就是当年李冰所建的郫县古堰水源之一。这座水坝将岷江水引入了成都城内,解决了城中用水的问题。由于水坝的引水口位于现在的人民公园内,所以该公园也以此作为自己的一大特色。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到宋代以后,原来的都江堰灌溉系统已经不能充分满足需求了,于是人们在成都以北的灌区修筑了三堰(崇仁、温江、崇义)用于分流,同时在成都东南角修筑了龙池(今磨盘山水库)和石亭江(又名万福桥,即现在的成昆铁路桥),用以泄洪。
到了明清时期,为了便于管理,将成都城区按街道划分成了43个街,并且建起了高墙(俗称“砖城墙”)。不过这个城墙不像北京那么规整,而是呈不规则状态分布。
19世纪中叶,为了抵抗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在四川设立了川西道,管辖成都等十四个县,并在成都设立了一府五县的衙署。从此,成都的行政地位上升为省(川)、府(成都府)、县(十四县)三级。
清朝末期,为了抗击吐蕃,先后修筑了羊肠街、万福桥等炮台,并挖掘了由南延至北的壕沟(现在人民北路一带),作为防御工事。
民国建立后,废除了府制,成都市改为四川省省会,但县制依旧保留了下来,如四城区仍分别叫做城厢、少城、广阳、顺城。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市与四川省其他市(地)级单位一样,直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
1952年撤消了四川省人民政府,成立西南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派驻的代表机关,同时撤销了成都等地市的建制,组建成渝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