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成华区在哪里?

郜记郜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成华区的地理环境。 成华区东与青羊区、锦江区接壤,南与新都区相连,西与金牛区毗邻,北与郫县交界。东西最大横距12.6千米,南北最大纵距9.95千米。成华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雨热同季、日照充足的特点。常年平均气温为16℃左右,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为6℃;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为24℃。全年无霜期为30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大约为1000毫米。

2.成华区的发展历史。 新石器时代,今成华区一带就有人类聚居。商周时期,这一带属于蜀国地。秦灭蜀后,属蜀郡地。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设广都县,治所在今龙潭乡境内,属益州郡。南北朝时,属梁州刺史部汉阳县地。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属成都府管,唐承隋制,继续属成都府管辖。宋时,先后属益州路与洋州路,元朝属重庆路,明朝属四川布政使司。清朝时属四川省成都府。民国初属大四川道,后改川西北道,又改为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初属川西行署区成都市辖,同年8月划归成都行政区管辖至今。

3.成化区的区划沿革。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成都城内有五门九墩十桥。“南门,城之正门,有楼七间。” “北门,门外有真武坛。” “东门,城之便门,门外有东、北二坝。” “西门,外有武侯祠。”“小北门,门外有万福寺。”“新北门,旧名水门,门外有莲花池。”“大东街,街之正中有一井,曰咸通井,深约三丈,阔八尺。”“小西街,其西为灌县所属之昭晖庙。”等。

至清末,城内街道已有十二个,此外还有八条小巷。成都城区的变迁较大,主要原因是明末地震和近代的战乱以及两次特大洪水造成的城市被淹,城墙被毁,街道被冲毁。新建街道多为取直,而旧街道大多被命名为某某街(上段)、某某巷(下段),以示新旧之分。

1953年,成都县人民政府从新繁迁驻青龙场。

1955年1月,成都县人民政府改名为双流县人民委员会。

1958年12月,双流、新都、温江三县合并为成都市郊区,实行县市合署,县城设在新都镇。

1960年1月,成都市郊区改名为成都市新城区。

1961年7月,将原属华阳县的永兴场地区划归成都市新城区,并将所辖的公社调整为10个,公社以下设置生产大队和农业生产合作社。

1963年10月,恢复温江县建制,由成都市领导。

1970年10月,撤消新津县,将其所属地区并入彭山县。

1975年1月,彭山县归成都市领导。

1983年7月,撤销新都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成都市郊区人民政府。

1992年10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撤消郊区和武侯区,设立成都市武侯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