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鼓楼吗?
在老上海的地图上,确实有“鼓楼”这么个地方 。它位于南京西路的北端,现在叫静安寺。静安寺是近代才修的寺院,而它的前身就是南宋的旌德县令王克敬在元末建的草堂。
当时这地方属于上海县的西南角,离现在的南京东路、泰兴路不远。 到明朝嘉靖年间,这里有座万寿宫(供奉神灵的地方);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时,这里又盖了一座行宫。这一带曾是达官贵人、文人学士聚会游览之地。
到了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建成一条由东西向的道路——石门一路(现名石门二路)。为了与之匹配,市政当局对这一带进行改造。据《新修嘉定县志》记载:“于旧城外增筑石墙至静安区界…建城门二,东为光孝,西为镇宁。” 也就是说,在这道石墙里增建了两条街道和两座城门。
其中,南门就是今天的静安寺。同时,还建有一系列建筑:
从这张老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南门相当气派。不过,让这座城市拥有完整形态的还有城墙和瓮城。根据《上海县图志》记载:
然而,让这座古城拥有完整形态的不是城墙和城门,而是那座已经不存的鼓楼。那么,为什么又要建造一座与北京一般的鼓楼呢?据说,这是因为当时的上海没有一处可以集中发布各类信息的场所。
市政府特意在北京中轴线的思路指导下,照搬了一座北京的鼓楼,将各地通报的消息汇集于此,供民众浏览。不仅如此,这座鼓楼还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电讯,并在上面及时发布。这座鼓楼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市政府大院”或“城市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