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色是什么?
“上海”这个名字,其实是一个明代万历年间的称呼。 《明史·志第七十一》载:“松江府,上海县。西南距府治四十里。古吴淞江旁流入海者谓之上海浦,故名上海县……本名华亭。” 而在清雍正年间修撰的《松江府志》中则称,“上海,古华亭也。明正德九年,巡抚胡缵宗始更名上海。” 也就是说,今天的上海市区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后,才逐渐发展起来。而以前上海的地形地貌与今天大相径庭——今天的苏州河沿岸地区,在明朝时还是一片沼泽荒地;今天黄浦江两岸也没有被大量开发,仍保留有大量农田。 那时的上海县城面积也非常小。据光绪二年(1876)编纂的《松江府志》记载,当时的上海县的县衙门仅有一座三层的高大楼房,而县监狱也仅有五间平房。另外,在县城内还有一座孔庙,占地两亩余,祭祀孔子及七十二贤人。 但到了道光末年,上海县城已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首先是因为江南地区人口的急剧膨胀——按照光绪《松江府志》的计算,上海县城人口在明末就已经达到百万之巨,到道光末年更达两百多万。人口的剧增必然需要更多的粮食,于是县城四周的乡村便成了人们掠夺食粮之地。由于长江口北岸的盐渎(今盐城)、兴化一带地势低洼,每年春夏二季常发水灾,百姓无力抵挡,只能背井离乡,纷纷逃往东南沿海地带。
就在这时,英国以“洋船多难泊黄埔”和“欲至闽、粤贸易”为理由,要求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自由航行并停靠。而当时清廷因与英方正在就西藏问题谈判,不愿节外生枝,索性答应了这个要求。
随后,英国驻中国商务总监督义律带着鸦片船驶入虎门。清政府认为,义律等人在没有取得合法贸易权的情况下输入鸦片,实属非法,因此下旨令其停止一切货物交易,并限期离境。义律非但不听,反倒派兵舰闯入珠江口,炮击广州城,迫使清廷重臣林则徐前往广东镇抚。双方经过几次交涉,最终约定以虎门为界,划定双方自由贸易区域。于是,从虎门外海面起,直至虎门关闸止,英国人可以自由往来从事贸易了。
当然,这种自由是有限制的。根据《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英国人只能在指定的五个港口进行贸易,即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而且还要按照清政府的安排,依次排队进行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