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和发受时间的区别?
这个问题很有趣,可以深入说一下时间这个概念。 首先明确一点,我们人类定义的时间,是基于地球公转周期(热力学时间)赋予的,即一天被定义为地球自转一周(角动量守恒)带来的运动感,也就是24小时。
其次,我们定义的每一年都是太阳每年在轨道上的往返一次,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的时候为6月22日(夏至),而在南回归线的时候为12月22日(冬至)。 在一个回归年里,地球公转速度有慢快慢快四个阶段,所以就有了一分钟一小时的划分。而一个节气对应360度圆周,每个时间点有15度(每一时有一刻)的弧度,因此就有了二十四节气的区分。 而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生活在北回归线附近,每年的这一天(6月22日),太阳都会在我们的正上方(由北及南)徘徊,而到了冬至那天,则会在我们的正下方。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上”还是“下”? 这本来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但是我们为了计算方便以及遵循生活经验,采用了“上”的定义——虽然这违反了角动量守恒定律。然而我们人类是感性的动物,对于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非常不敏感,如果采用“下”的定义,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惑。 所以我们故意设定了这样的一个错误,来让日常生活更加方便,而这个缺陷被保留到现在,就是北京时间比实际时间点晚两个小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