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天气是什么时候?
台风(typhoon)是产生于热带洋面的低压系统,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空气旋。根据国际气象界的惯例,“台风”一词源自希腊语“塔西多克斯”(tatrodos)的音译,最早用于指代加那利群岛附近的热带风暴;而“热带气旋”则起源于法国词语“tropical cyclone”。由于语言上的渊源关系,我国台湾和香港在报道气象消息时,通常使用“热带气旋”这一名词。 随着全球变暖和海洋温度升高,近年来,世界各大洋海域发生的台风频率有增无减[1][2]。
目前,人类对于台风的形成与结构仍然缺乏充分的认识。一般认为,强烈的对流活动导致热力和动力的不稳定条件在整个大气层中不断累积,从而促使低层暖湿气流快速上升,形成积云堆,并最终在海洋表面形成台风(图1a)。
虽然每个台风的诞生都离不开大量暖湿空气的积聚,但是并非所有发生在海洋表面的暖湿气流都能最终发展成台风。事实上,能够发展成台风的积云堆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具有足够大的水平尺度——这个尺寸通常在几十公里到上百公里之间。
台风还常常“喜欢”在太平洋西部或印度洋东北部地区聚集能量。例如,在西南季风的推动下,来自澳大利亚东北部的湿热气流就可以一直向东延伸到印度尼西亚海岸附近,进而为台台风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条件。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也是制造台风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了生成需要足够的暖湿空气之外,台风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需要存在一个稳定的向心式流场(图1b)。在这种模式下,气流不断被吸入中心区域,并在那里凝结成云雨。如果没有这种向心式环流,即使会产生高温潮湿的空气,也不会形成台风。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发生在大洋上的低压系统都能获得“台风”的称号。实际上,只有那些拥有完整环流的低气压才能算作“台风”。
为了区分起见,人们还将那些体积较小、生命周期较短的低气压系统称为“温带气旋”,并将它们与“台风”之间的差异用英文缩写加以表示——“TC”代表“台风”,“WD”代表“温带气旋”。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判定一个低压系统是否属于“台风”有着严格的标准。在我国大陆区域内生成的最低气压必须低于960百帕,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最高气压不能高于955百帕。
同时,台风还有一个重要的定义标准,那就是“风速”。按照规定,一个低压系统要想被称为“台风”,那么它在24小时的周期内就必须达到17.2米/秒的风速(相当于8级狂风)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