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沙面在地铁几号线?
沙面(Samatian)是广州沙堤(岛)的简称。旧称沙头,又称沙面街。因该地昔日多有沙滩且多砂丘而得名。现属荔湾区。 位于市区东南部,流经荔湾区的湄江路、惠福东路、中山五路以及越秀区的北京西路等街道之间,呈东西走向。
沙面原为西江冲积而成的岛屿,唐宋以来即为繁华的商埠。元明时已成为广州一个重要的外港。清初,在今天的沙面北端建珠江口岸的第一座大码头——十三行码头。清雍正四年(1726)建东、西两座石牌坊,作为进入古城的门户和标志。
乾隆年间在岛上筑有石墙(已毁),辟四门。道光末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后,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强行占领沙面,并在岛上建立洋行,修建领事馆,形成“洋人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进一步入侵,他们胁迫清政府于咸丰八年(1858)签订《中英天津条约》,规定沿海开放通商口岸。于是,英、法两国分别于光绪十三年(1887)和十七年(1891)强行租借沙面及其附近岛屿。
自此以后,沙面成了英、法两国的“租界”。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时,曾在沙面上建造军用码头,修筑炮台,设司令部,并挖掘一条长约3000米、宽约30米的堑壕,把整个沙面包围起来。日军入侵时,又修复了这些工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了沙面。1949年后,人民政府接管了沙面,把它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并对建筑进行了多次修缮。 现在的沙面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但街上仍有许多具有西方风格的建筑物,如广州宾馆、巴黎饭店等地标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