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什么馄饨?
说到杭州的混沌,不得不提下灌汤包和小笼包了! 在早先的年代,还没有“小笼包”这个名称,而被称作“小馄饨”或“小粉蒸肉”;而“灌汤包”则叫“大粉蒸肉”,因为包子皮厚点像馒头所以又被叫做“肥粽儿”。
这两种小食最初是卖主供着给寺庙里的和尚、道士们吃的,所以早期也叫“斋饭”。 不过后来寺院里也不止有吃斋饭的时候,而是变成了招待贵客的菜肴之一。因此慢慢就流传到了民间。但价格可不便宜。比如小粉蒸肉(现在一般简称“小笼包”),最早记载的价格是“每盘值银四钱”,换算成现在的价格大概是每斤120元(银两和人民币的兑换率是1:13.7),这价格可是比现今的豪车好些都贵呢。
之所以说小笼包和灌汤包的起源与馄饨无关,是因为这两种食物经过千年的传承,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馄饨了—— 小笼包,皮薄如纸,色泽洁白,大小差不多有现代快餐店里卖的饺子那么大,里面包裹的是鲜嫩的猪肉末,上笼屉一蒸,喷香扑鼻而来。再配上一勺鲜美的汤汁,一口咬下去,鲜香满口。
而灌汤包则是外形小巧玲珑,薄皮包裹着的肉馅儿的量要更少一些,但是味道更偏咸一些。 除了小笼包和灌汤包外,用春卷皮做皮的馄饨还有一种,叫做“菜馄饨”,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将剁碎的青菜加入少许盐拌匀后,用擀薄的春卷皮裹住做成圆锥状,清水煮熟后撒点葱花和香菜在碗里,拌着吃。
由于用料比较清淡且制作过程简单,所以在饥荒年,这种“菜馄饨”也被作为救荒野菜端上餐桌。 另外,还有一种类似馄饨的面食叫做“温锅粥”,主要在晚上售卖,价格便宜,一碗只要几个铜板,由面店(当时多数的面条都是单做的)提供,温锅用的炉具类似于现代人喝的咖啡豆磨制的咖啡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