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里在哪?
锦里的“里”字其实是个通假字,表音不表意(跟“李”的读音一样);这个字在古汉语里面表示的意思是“居民聚集的处所”[1]也就是说古代这里是一片居民聚居地。现在这个名字的意思已经不太合适了——因为现在锦里是一条窄长的街道。 那这条街以前是什么情况呢? 根据《汉书》记载,西汉昭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在蜀地倡导兴修学堂,这条街上就修了一个学校叫“锦竹堂”,取名叫“锦”是因为成都盛产丝绸,取名叫“竹”是因为这儿种满了竹子。这个学校成了汉代蜀中士子们求学的地方。到了晋代,这个学校改名成为“锦城学堂”。而“里”字在这里是指居住的区域。所以这句话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成都城北有座繁华的城市,城里有一片区域叫做锦城。 这样我们就找到了锦里的出处和最初的样子。不过到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这里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据说波及的范围很广,长安、洛阳都收到了影响,而成都的北门外正是一个冲积平原,地震后一片汪洋,这地方也就没了。
后来这里逐渐荒芜,变成了良田,不过唐朝在成都北部还是修了一个重镇的城池,称之为“清波镇”,取名为“清波”是因为这里的湖水清澈见底,能看见底下的碎石水草。而“清波”这个词也延续至今,成了当地的一个地名。 而“锦里”这两个字则进入了民间传说之中。据传唐朝有个皇帝要到四川来祭祀李白,但此时李白已经去世了,于是皇上就让人把李白的墓志铭带来给他看。当时李白生前好友司马承祯已经去世了,于是就由他的弟子吴筠代为作答。吴筠写了篇短一点的解答。
吴筠的回答很有水平,他没有直接评价李白的一生,而是从侧面着笔。他说:“李白之诗,妙于言语,丽若文章,去古益远,其称李陵苏武,则云婉娩有致;至谓相马论剑,则曰轻薄无能;且才出人间,未厌世扰,性灵之作,时有烦闷之音。” 意思是说李白的诗写得很好,用词非常优美,但是跟《诗经》《楚辞》比又差远了,他写的那些思念故乡和怀才不遇的诗句都是小情小调,没什么气魄。他擅长写边塞诗,这些诗句听起来好像很有魄力很有气概,但实际上都是吹牛。他还喜欢写一些讽刺世俗和抨击政治黑暗的诗,这些都是他不成熟的表现。
吴筠这么答非所问的这篇文章,却正好拍中了皇上的马屁,皇帝看完这篇答案后龙心大悦,说:“吾之知音矣!”并回赐给吴筠许多珠宝玉器。 不过这个故事毕竟是传说,真实性有待考证。